探索新型儲能創新發展路徑 ——央企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2025年度工作會議召開 5月22日,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下,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2025年度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國務院國資委科創局副局長孫少斌,南方電網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吳小辰,國家電網總工程師孟慶強出席會議并致辭。 會議以“聚勢儲能新突破,賦能雙碳新征程”為主題,發布了聯合體年度十大成果、十大問題,舉行新型儲能技術、產業平臺合作簽約授牌和成果展會。會上,國家能源局、廣東省政府以及有關創新主體代表等300余人齊聚一堂,其中包括聯合體專家咨詢委員會的饒宏、陳勇、成會明、趙天壽、黃學杰、梅生偉等11名專家。與會嘉賓分享新型儲能領域最新創新成果,解讀前沿技術發展與政策導向,聚焦行業發展痛點堵點,共同探討新型儲能創新發展之路。 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聯合體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能源央企于2024年7月共同牽頭組建。自成立以來,聯合體集合34家央企和106家高校院所、國企民企等優勢資源,在提升化學儲能裝備技術成熟度、推進物理儲能試驗應用、強化儲能安全與構網等規模化支撐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全球首個百兆瓦時級智能組串式構網型儲能系統、全球首次液流儲能電站黑啟動城市電網工程實踐、全球首套兆瓦級超級電容儲能系統……會上,聯合體年度十大成果對外發布,并舉辦聯合體創新成果展,涵蓋“化學儲能”“物理儲能”“規模化支撐”等領域,為各方搭建了技術交流平臺,促進了成果市場化對接。 科技成果的核心在于落地。一年來,聯合體成員單位建成全球首座并網發電的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促進新能源電量年消納達5億千瓦時;打造全球首個100兆瓦時重力儲能示范工程,能量轉換效率高達80%;首次成功開展新型儲能黑啟動城市電網大容量火電機組試驗,帶動35萬千瓦火電機組點火并網……從加速關鍵技術研發到打造新型儲能高質量產業發展集群,目前,聯合體已在全國規劃建設18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總投資超126億元,牽引帶動全國超40個重點示范項目建設落地,有力促進新型儲能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作為聯合體服務制造業的重要載體,是加速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通過集聚人才、技術等核心資源,目前已推動長壽命高安全性凝膠態儲能電池、雙高混合型超級電容器、構網型儲能變流器等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并建立全面開放共享的“研發—中試—檢測—實證”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會上,國家電網科技創新部副主任許海清代表聯合體發布了推動新型儲能發展亟須解決的年度十大問題,為聯合體后續研究和產業能力提升指明方向。南方電網首席科學家饒宏、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就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發展技術路線等內容作主旨演講,國家能源局科技司能效與儲能處處長徐梓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總工程師李宏偉作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情況和政策解讀報告。 全面推動聯合體“擴圍提質” 當下,新型儲能產業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期。國家政策密集出臺,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加之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帶來諸多挑戰。 孫少斌表示,聯合體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全面抓好“擴圍、提質”,加快吸納創新主體和優勢力量,推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促進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創新交流。 吳小辰表示,聯合體將落實好“升級行動”要求,著力抓實價值定位、任務布局、運行機制、組織管理和支持政策“五個升級”;發揮央企應用場景優勢,以重大工程項目為牽引,協同政府部門完善新型儲能市場機制和電價政策,加快研究電網替代型儲能認定細則,創造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孟慶強表示,國家電網將攜手南方電網分階段、強體系地開展聯合體任務的協同攻關,形成共拓資源、共擔風險、共有成果、共享收益的產學研用一流創新生態;科學部署組織管理工作,全面落實資金、場地、設備、人才、基地等保障措施,共同引領新型儲能產業快速升級。 會上,南方電網科技創新部總經理王瑋代表聯合體發起“升級行動”倡議,提出抓頂層設計、強品牌建設、優化考核導向等10個方面行動計劃,建議增補“AI+儲能”等重點任務;做優做強調峰調頻、智慧微電網等典型場景的存量市場,并針對應急保供電、電網功能替代等場景開拓增量市場,提升新型儲能安全性和利用率。 下一步,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將全面實施“升級行動”,面向全行業,誠邀國內外各創新主體積極加入、攜手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共建生態,共同凝練科學問題、共同破解發展難題、共同推動行業進步,在深化產學研融合、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促進創新開放合作上先行示范,作出更大貢獻。 |
上一篇: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儲能分會成立大會在內蒙古包頭市舉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m.3158cn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