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中國網獲悉,4月18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能源局聯合印發《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深入實施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行動,有力推動新能源產業提質倍增發展。 《方案》明確,四川省將聚焦光伏、風電、氫能三條重點產業鏈,健全協同推進機制,以成都、樂山、德陽等主要承載地為核心,牽引帶動宜賓、眉山、廣元、攀枝花、涼山、甘孜、阿壩等協同發展地聯動發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培育壯大成樂眉宜光伏產業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德自攀氫能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領先地位,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發展新高地。 《方案》提出,到2027年,主要承載地和協同發展地融合態勢基本形成,新能源產業鏈關鍵材料、核心技術和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市場機制、標準體系和管理體制更加健全,鏈主鏈核企業規模實力不斷壯大,產業創新能力、營收規模、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國內領先。全省新能源產業鏈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力爭達到6000億元,光伏、風電裝機規模達4500萬千瓦。 強化技術創新方面,對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研發項目,按照承擔單位對項目實際投入的20%,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激勵支持。對主導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單位分別給予不超過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推動鏈主企業聯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高水平組建新能源材料產業研究院,重點對鈣鈦礦、XBC電池、風能裝備、氫燃料電池等開展產業鏈協同攻關,對獲批組建的研究院3年內給予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擴大推廣應用方面,推動“三州一市”和符合條件的地區依托光伏等資源,實施就近接入主網供電、聚合交易、就地消納的“綠電聚合供應”新模式,加快布局建設綠色算力設施。結合電力消納條件,大力推動屋頂分布式光伏、市政工程光伏發展,能備盡備、能建快建。 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在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建設光伏儲能一體化通信基站,支持對有條件的通信基站進行光儲融合化改造,對開展光儲融合的5G基站創新應用重點項目予以支持。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本地特色和發展實際,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光儲充一體化、光儲直柔一體化、氫能應用、近零碳試點等產業項目建設。 近年來,四川光伏裝機明顯提速。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年底,四川光伏累計裝機10.82GW,其中有5.09GW為2024年新增裝機容量。 風電方面,中國電力知庫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四川風電累計裝機8.9GW。 也就是說,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光伏、風電裝機容量約20GW。結合《方案》中提出的“到2027年,光伏、風電裝機規模達4500萬千瓦”目標來看,2025、2026、2027這三年,四川規劃新增風、光裝機規模約25GW。 原文如下: 關于印發《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川經信材料〔2025〕65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四川省能源局2025年4月14日 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 為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扎實推進省委、省政府關于協同推進重點產業鏈建圈強鏈的部署,深入實施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行動,有力推動新能源產業提質倍增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光伏、風電、氫能三條重點產業鏈,健全協同推進機制,以成都、樂山、德陽等主要承載地為核心,牽引帶動宜賓、眉山、廣元、攀枝花、涼山、甘孜、阿壩等協同發展地聯動發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培育壯大成樂眉宜光伏產業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德自攀氫能產業集群,鞏固提升我省新能源產業領先地位,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發展新高地。 發展目標:到2027年,主要承載地和協同發展地融合態勢基本形成,新能源產業鏈關鍵材料、核心技術和裝備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市場機制、標準體系和管理體制更加健全,鏈主鏈核企業規模實力不斷壯大,產業創新能力、營收規模、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國內領先。全省新能源產業鏈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力爭達到6000億元,光伏、風電裝機規模達4500萬千瓦。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光伏產業鏈,重點解決電子級多晶硅、光伏玻璃、銀漿、坩堝、電池組件等環節產能不足短板,鞏固多晶硅和高效電池片規模優勢,適度擴大拉棒、切片等低耗高效產能規模,發展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等前沿產品。風電產業鏈,重點解決葉片、軸承、變壓器等配套企業缺失,整機、塔筒企業競爭力弱等短板,發展大功率風力發電機、風電塔筒、風電整機等成套產品。氫能產業鏈,重點解決氫源不足、氫能基礎設施滯后、利用率不足、應用場景不多等短板,加速催化劑、質子交換膜、氣體擴散層、雙極板、膜電極等核心材料器件研發應用,發展氫燃料電池電堆、氫氣壓縮機、氫能軌道交通等。〔責任部門: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二)實施企業培育壯大行動。堅持培育和引進并重,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的發展格局。實施“鏈主”企業領航計劃,支持“鏈主”企業強創新、優品牌、促轉型,加速成為掌握全產業鏈和核心技術的生態主導型企業。鼓勵“鏈主”企業深度整合產業鏈資源,搭建常態化溝通協作機制,精準對接上下游企業,積極構建開放包容、協同聯動的供需體系,推動產業集群不斷完善,實現產業集群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壯大創新型企業隊伍,開展“專精特新”“鏈核”企業培育計劃,支持核心配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市場開拓,全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單項冠軍企業,打造科技領軍企業。建立產業鏈招引企業清單,大力引進一批高水平創新型企業。建立完善重點項目庫,謀劃實施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項目。〔責任部門: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經濟合作局,科技廳、各市(州)人民政府〕 (三)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編制創新圖譜。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推動企業聯合在川高校、科研單位共建創新聯合體、中試熟化基地、檢驗檢測平臺,組建新能源材料產業創新平臺,推進新能源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大尺寸超薄硅片、鈣鈦礦電池、化合物薄膜電池等前沿光伏技術研發。發展150m級超長柔性風電葉片、12MW級陸上風力發電機組、深遠海風電機組等風電產品。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氫、高密度儲運、液氫儲罐真空絕熱和超低溫儲運、長壽命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氫能技術攻關,加快形成標志性系列產品。(責任部門: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四)實施智改數轉增效行動。推動人工智能、5G、物聯網、大數據與新能源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以生產制造環節為重點,加強實驗開發、制造執行、分析測試、采購銷售等信息化系統部署,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廣應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安全儀表系統(SIS)等工業控制系統,加快自動導引車(AGV)、作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新型智能裝備部署應用,提升工業質檢、設備運維、供應鏈配送調度等核心環節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責任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省經濟合作局、省國資委) (五)實施應用領域拓展行動。加快推動攀枝花、甘孜、阿壩、涼山、廣元等風光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式風光發電基地、電網通道建設,探索建設水風光氫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的綠色能源轉化產業園區。擴展光伏建筑一體化、園區屋頂光伏、農村分布式光伏、光伏算力融合、光伏通信基站等“光伏+”應用。拓展“新能源+儲能”應用,推進可再生能源與氫能耦合發展,開展高爐富氫冶金、水泥氫焙燒等綠氫應用示范。推廣氫能在城市交通、工程機械、船舶航空等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持續推動“成渝氫走廊”提質擴容,分批打造“川藏線”“成德眉資都市圈”“攀西雅成”“成德綿廣”“成資自瀘”“成遂南達”等綠色氫路,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應用場景。(責任部門: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廳、科技廳、交通運輸廳) (六)實施綠色安全低碳行動。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結合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提高綠色原料和回收原料使用率、廢水回用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品的污染物產生量、原料消耗量、綜合能耗和碳排放量,推動退役風電機組和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研發和相關新產業鏈發展。探索構建碳足跡標識認證體系,開展數字化碳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和產品碳足跡核算。引導企業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應急指揮在線監測預警與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生產運輸和危險源泄漏的自動監測與預警。(責任部門:生態環境廳、應急管理廳、交通運輸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公安廳、科技廳、省能源局) (七)實施金融資本助力行動。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探索以市場化方式設立新能源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鼓勵商業銀行、擔保、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機構,聯合各類基金等開展“股—債—貸”聯動,穩步推廣“園保貸”“制惠貸”“技改貸”“設備更新貸”等政策性貸款產品。充分發揮省現代化產業發展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作用,助力優質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貸款支持。實施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將符合條件的重點企業納入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進行梯度培育。(責任部門:財政廳、省國資委、人行四川省分行、四川金融監管局、四川證監局、省委金融辦,經濟和信息化廳) (八)實施產供運銷保穩行動。支持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參與共建產業鏈供應鏈,支持線上線下供需對接、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提升“四川造”產品市場份額。積極舉辦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推進活動,以高水平開放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保鏈穩鏈企業訴求分類處理臺賬,并及時推動問題解決。引導企業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力度,運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政策,推動進入重點產業鏈供應體系。(責任部門: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科技廳、商務廳、省經濟合作局) 三、政策措施 (一)強化技術創新。 1.支持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按規定給予省級重點研發項目前補助和研發投入后補助支持。組織開展產業化攻關,實施產業基礎領域重要產品項目,對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研發項目,按照承擔單位對項目實際投入的20%,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激勵支持。〔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財政廳〕 2.對主導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單位分別給予不超過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能源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重大首臺套項目和創新產品、產業“智改數轉”重點項目以及新獲批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領航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場景等標桿項目,按照省級有關規定給予支持。(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財政廳、科技廳) 3.鼓勵新能源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新能源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申報“聚源興川”行動計劃項目。(責任單位:科技廳) 4.推動鏈主企業聯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高水平組建新能源材料產業研究院,重點對鈣鈦礦、XBC電池、風能裝備、氫燃料電池等開展產業鏈協同攻關,對獲批組建的研究院3年內給予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支持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按照省級有關規定予以支持。(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 5.加快發展“獨角獸”企業,采用“一企一策”方式,量身定制創新發展支持方案。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梳理重點行業領域的關鍵短板弱項,提出重大立項建議,按程序納入省科技項目統籌推進。壯大企業上市后備庫,鼓勵市(州)對企業首發上市分階段給予費用補助。(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科技廳) (二)強化要素保障。 6.進一步完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促進省內發電企業充分競爭,推動電源企業和新能源制造業用戶在更大范圍內協商形成交易價格。鼓勵“三州”地區優先將留存電量用于符合條件的企業,降低新能源產業用電成本。(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經濟和信息化廳) 7.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產業項目,優先列入省重點項目管理,在項目的立項、環評等審批環節開通“綠色通道”,并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國家和我省重點布局地區建設的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項目,節能審查時能耗替代量由省級統籌支持。(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 8.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探索以市場化方式設立新能源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聚焦創新主體挖掘、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生態塑造,推動產業鏈建圈強鏈。〔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省經濟合作局、相關市(州)人民政府、四川產業基金〕 9.推動金融機構合理降低存量貸款利率。靈活采用展期、無還本續貸、延長還款期限等形式,做好信貸資金安排,對符合條件的存量貸款“應延盡延”。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貸款力度,對符合條件的新增貸款“應貸盡貸”。(責任單位: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四川省分行、四川金融監管局、經濟和信息化廳) 10.依托“天府峨眉計劃”“天府青城計劃”等省級人才計劃項目,加大對新能源產業鏈領域優秀人才支持力度。(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科技廳,經濟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擴大推廣應用。 11.積極落實《四川省進一步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及推廣應用行動方案(2024—2027年)》相關支持政策,加快氫能推廣應用。(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財政廳,科技廳、交通運輸廳) 12.推動“三州一市”和符合條件的地區依托光伏等資源,實施就近接入主網供電、聚合交易、就地消納的“綠電聚合供應”新模式,加快布局建設綠色算力設施。支持在鹽源縣、紅原縣、康定市等局部區域開展“算力—電力”協同布局。在成都、綿陽、德陽、樂山、宜賓、達州、廣元、南充等電力負荷中心區域,結合電力消納條件,大力推動屋頂分布式光伏、市政工程光伏發展,能備盡備、能建快建。〔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數據局,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國網四川電力、相關市(州)人民政府〕 13.鼓勵基礎電信企業在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建設光伏儲能一體化通信基站,支持對有條件的通信基站進行光儲融合化改造,對開展光儲融合的5G基站創新應用重點項目予以支持。〔責任單位:四川通信管理局,相關市(州)人民政府〕 14.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本地特色和發展實際,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光儲充一體化、光儲直柔一體化、氫能應用、近零碳試點等產業項目建設,按賽馬制遴選一批帶動效應顯著、示范意義突出的推廣應用標桿項目。(責任單位:經濟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 四、保障措施 依托新能源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發揮鏈長辦作用,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完善工作協調推進體系,明確目標任務,定期召開工作會議,以“清單制+責任制”推進目標任務落實,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推動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各市(州)人民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具體舉措,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政策解讀: 《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讀 2025年4月,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省能源局印發《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和能源安全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光伏、風電、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迅猛發展,光伏、風電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氫能技術不斷突破,新能源產業已發展成為具有重要世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實現能源革命的關鍵領域。 四川作為全國新能源產業大省,集聚新能源企業近200家,創新平臺30余個,已構建形成“成樂眉宜”光伏產業走廊和“三州一市”光伏應用基地、成德高端能源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德自攀氫能產業集群,“成渝氫走廊”不斷提質擴容。2024年全省新能源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約2350億元,其中光伏1950億元,風電250億元,氫能150億元。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重點產業鏈協同推進機制的通知〉》(川辦發〔2024〕35號)文件要求,為充分發揮我省新能源產業規模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強化區域協同聯動,鞏固提升發展質效,推動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高質量發展,研究出臺《四川省新能源產業鏈建圈強鏈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二、起草過程 《方案》在省政府的統籌安排下,由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省能源局共同起草。起草過程中,經濟和信息化廳就重點問題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進行了多次專題研究,先后兩次征求了省級有關部門、市(州)意見,完成合法性審查、公平性競爭審查、專家論證咨詢、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等規范程序。 制定過程中,重點把握“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優化產業生態。聚焦光伏、風電、氫能三條重點產業鏈,健全協同推進機制,以成都、樂山、德陽等主要承載地為核心,牽引帶動宜賓、眉山、廣元、攀枝花、涼山、甘孜、阿壩等協同發展地聯動發展,通過內培外引、供需合作,著力補齊產業短板,培育產業生態,推動產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方向加速邁進。二是注重創新能力提升。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推動企業聯合在川高校、科研單位共建創新聯合體、中試熟化基地、檢驗檢測平臺,組建新能源材料產業創新平臺,推進新能源產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三是注重強化政策支持。從強化技術創新、強化要素保障、擴大推廣應用三個維度,制定了14項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優化電力、金融、人才等供給體系,為新能源產業建圈強鏈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三、主要內容 《方案》主要包含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政策措施、保障措施四個方面。 (一)總體要求。明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健全協同推進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鞏固提升我省新能源產業領先地位,打造世界級新能源產業發展新高地。并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能源產業鏈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力爭達到6000億元,光伏、風電裝機規模達45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二)重點任務。提出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實施企業培育壯大行動、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實施智改數轉增效行動、實施應用領域拓展行動、實施綠色安全低碳行動、實施金融資本助力行動、實施產供運銷保穩行動等八方面內容,明確了工作舉措和責任分工。 (三)政策措施。主要包含強化技術創新、強化要素保障、擴大推廣應用等三方面14條具體政策措施,為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四)保障措施。明確依托“鏈長制”工作機制,發揮鏈長辦議事協調作用,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清單制+責任制”推進目標任務落實。 |
上一篇:晶澳科技「極境尋光」第二站大漠平沙,挑戰全球首張沙漠組件認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儲能中國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儲能中國網轉載其他網站內容文字或圖片,出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本網站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網站、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2)凡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的內容屬儲能中國網原創,轉載需授權,轉載應并注明“來源:儲能中國網”。
本網站部分內容均由編輯從互聯網收集整理,如果您發現不合適的內容,請聯系我們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版權所有:儲能中國網 備案信息:京ICP備2022014822號-1 投稿郵箱:cnnes2022@163.com
Copyright ©2010-2022 儲能中國網 m.3158cnm.cn